银鱼,即脍鱼。鱼类属喉鳔类。古时有“脍残鱼”、“王余鱼”、“白小”等别称。唐代皮日休“分明数脍残鱼”和宋代司马光“银花脍鱼肥”的诗句,描写的都是银鱼,宋人吴曾《难改斋漫录》有“脍歼鱼”条,援引了《太平广记》、《博物志》中关于银鱼传说。《太平广记》引《洛阳伽蓝记》云:“晋宝志尝于台城对梁武帝吃脍,食讫,武帝曰‘朕不知二十余年,师何云尔!’志公乃味出小鱼,依依鳞尾。如今秣陵尚有脍残鱼也。”吴曾说,实际上脍残鱼非始于志公,而出于春秋越国,“越王勾践之役会稽,方斫鱼为脍。闻吴兵,弃其余于江,化而为鱼,犹作脍形也。故名脍残鱼,亦曰王余鱼。”
银鱼有大、小银鱼之分,大银鱼俗称“面条鱼”或“面鱼”,无鳞无肠,洁白如银。大银鱼为淡海洄游鱼类,本市一般不产。本市产小银鱼,学名太湖短吻银鱼,属纯淡水品种,头扁,无舌齿,雄性臀部有十数枚排列整齐的鳞片,雌性则无,身圆光滑,洁白如银。小银鱼,古人称“白小”,细巧鳞嫩。杜甫有诗:“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陆游有“庭厨供白小”,“羹釜带鳞烹小白”之句。
关于银鱼的来历,传说秦时孟姜女,万里寻夫,历尽千辛万苦,没有找到万杞良,痛不欲生,眼哭肿了,一串串泪珠掉进水里,变成一群群晶莹洁白的银鱼,洄溯江河。银鱼的一对大眼睛里,真有孟姜女盼夫那望眼欲穿的神情。
女山湖,湖面辽阔,出产的银鱼大者二、三寸,小者寸许,通体透明,洁白如银,大眼、短吻。内中骨软如无骨,肉质细嫩无刺,味道鲜美。鲜鱼煮食甚美,晒干可以久藏致远。一斤银鱼干需八斤鲜银鱼制成。银鱼以细小者优胜。家常食用,不用开膛洗刷,用清水捞一下,即可烹煮。一般做银鱼汤、银鱼炒青椒、银鱼沙蛋、蒸蛋、银鱼丸子、银鱼饺子等。
银鱼营养丰富,蛋白质、热量、钙、磷等对人体有益成份含量较高。北宋张子野诗云“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梅尧臣咏银鱼干云:“干者会稽笋,色比荆州银。熟宜煨栗火,饮助拥炉人。”这就是说,春天鲜银鱼味道最好,冬天拥护煨银鱼干下酒,亦是一桩雅事。
银鱼捕捞不易。此鱼一年生,活动在水面一米左右处。每年二、三月份在背风向阳、水温较高、水草丛生的湖湾渚汊中产卵。银鱼排卵方法十分特别,游到湖中水草和湖底浮泥之上,擦破肚皮产卵,故有“破娘肚生银鱼”的说法。排完卵后的母鱼即死去。卵孵化成鱼苗,生长成熟,即可捕捞。捕捞银鱼要选好天气。大风大浪没法捕,风平浪静也不能捞,只能微风细浪最宜下网。明代叶善产、守诗云:“风定湖水平,风生湖水活。波浪起银花,趁风扬帆出。”
女山湖水资源纯洁无污染。出产的银鱼晶莹剔透,堪称佳肴珍馔,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各种微量元素的水产品,被国内外誉为“水参”。且新鲜的银鱼有一种特殊的鲜黄瓜的清香味道,古时曾被列为贡品。其除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外,还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据《食物本草》记载,此鱼具有“利尿、润肺、止咳”等功能,常食有补虚利水、滋阴润肺之功效,适用于体虚水肿、消化不良及小儿疳积,尤其是肺结核患者的食疗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