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洪水淹安徽

admin7个月前吃喝玩乐86

系列报道之一:综述篇

践行新时代治水思路

推进高质量水利发展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水利厅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新时代治水思路,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全面开启新阶段安徽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水利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系统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水利取得的辉煌成就,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皖美若水·非凡十年》,敬请关注。

2020年,对安徽水利事业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的8月21日,在安徽考察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听取了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并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安徽省防汛救灾工作,“全省没有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件,长江、淮河、巢湖干堤等重要堤防没有出现损毁,国家重要基础设施没有受到冲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没有受到影响。”

展开全文

这“四个没有”是对安徽防汛救灾工作的充分肯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水利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水利部的精心指导下,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为抓手,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重点的改革为动力,统筹做好水利建设管理、水生态文明和防灾减灾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与保障。

实现百年安澜梦想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淮河浩浩奔流,长江滚滚东去,在安徽14万平方千米广袤沃土的北部和南部,各划了一道美丽的线条,形成江南、淮北和江淮之间三个自然区域,让壮美的江淮大地因水而兴,依水而美。

安徽的水,丽质天生,灵动旖旎。

淮河,潮涌着粗犷,融汇着质朴的秉性,养育着淮北大地上的万千生灵。长江,奔腾豪放的世界第三大河,不舍昼夜东流,滋润了八百里皖江两岸的富饶与兴盛。新安江,源出黄山,山环水曲,温婉流淌,塑造着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廊和享誉世界的徽派文化。

这三大水系犹如三条动脉,为安徽注入了不竭的生命之源,一起交织了这片渔歌唱晚、稻荷飘香的梦里水乡,共同浇灌了这方只争朝夕、蓬勃盎然的红色热土。

皖美若水,皖水若画。今天,千百年来江淮儿女对江淮安澜、安居乐业的梦想已然照进现实!

现实从历史走来。

1921年,江淮大水,安徽全省60县中,有41县出现水灾,死亡数千人,财产损失不下8000万元,约为当年安徽全省财政预算的10倍。

1931年夏,安徽淮河、长江同期发生大洪水,属全省性特大水灾。全省60个县中,有48个县受灾。全省大小圩堤溃决3950余处,受灾田亩3282万亩,占全省农田67.3%。灾民1073余万人,占全省总人口49.4%,灾民死亡47277人。

1934年,全省性大旱。全省受旱农田共3707.2万亩,占全省总耕地面积69%。全省60县,受灾者49县,占81%,灾民总数871.9万人。稻米损失约5048.93万担,连同杂粮共5680.2万担,损失总值2.8亿元。

据新中国成立前500年来的历史资料统计,全省一般性水灾的重现期约4年左右,一般性旱灾的重现期约6年左右。由于政局不稳、国家治理能力弱,水利建设处于较低水平,防灾抗灾能力非常有限,加之大部分历史阶段统治者腐朽无能、贪腐成风,视人命如草芥,救灾效力低下,在大水年份,人民群众遭受巨大生命财产损失。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政治上获得彻底解放的江淮儿女才能实现为安邦治国和国民经济发展而开展大规模的治水愿望!

1950年夏,成立不久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淮河流域却遭遇大洪水,皖北淮河流域被淹耕地3160多万亩,受灾人口998万余人,重灾民600余万人。严重的灾情牵动了党中央最高领导的心。毛泽东主席作出批示,党中央、政务院以人民为中心,谋划治淮工作。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自此,一场赤诚为民、波澜壮阔的安徽治水兴水史拉开帷幕。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安徽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建成了以水库、堤防、涵闸、泵站、行蓄洪区等为主体的拦、排、蓄、分相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以蓄、引、提、调互为补充的供水保障体系,以天气、雨情、水情、墒情监测预报预警和防水旱灾害防御调度决策等为主体的非工程体系,水旱灾害防御事业出现崭新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过去与自然抗争、与洪水拼搏的做法已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动避让风险、给洪水以出路的防洪理念。过去的雨水情手工测报已被自动化测报替代,主要防洪、抗旱工程实现了远程视频监控,异地防汛抗旱视频会商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水旱灾害防御手段和能力已今非昔比。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水利系统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系统治理、空间均衡、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时代防灾减灾新理念(即: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与安全,成功防御2016年长江大水。2018年底机构改革完成后,全省水利系统主动适应新形势,持续推进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再上新台阶。全省水利系统紧紧围绕“水旱情监测预警、水利工程调度、防汛抢险技术支撑”三大核心职能,全力拼博、奋力防抗,成功防御了2019年淮河以南大旱、2020年全省性大洪水,确保了大汛年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确保了大旱年城乡供水安全。

大河滔滔,奔腾不息。曾几何时,水旱灾害频发,水患严重,给江淮儿女带来深重的灾难。现如今,岁岁安澜已经不再是梦。与新中国成立前比,发生同样严重的洪、旱灾害,通过水利工程防御能力提升、通过非工程措施运用,通过全省上下戮力同心、尽职尽责,把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减至最低限度。曾经频受水患威胁的安徽人民,找到了与水和谐共处的方式,实现了大汛大旱之年人民安居乐业的梦想。

践行新时代治水思路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利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党和国家始终将除水害兴水利作为保障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治水的脚步从未停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全面协调水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科学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出全面实行河长制、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探索黄河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多次强调治水对民族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意义,深刻回答了我国水治理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进一步深化了水利工作内涵、指明了水利发展方向,是有效保障水安全的治本之策,是推动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引导行动。全省水利系统上下持续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践行新时代治水思路,强化治水兴水使命担当,持续大干大兴水利,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一体治理,治水格局加快重塑、工程体系全面升级、治理机制不断优化、行业形象稳步提升,奏响了“盛世治水、人水和谐”的水利强音。

伟大治水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四个坚持的持续引领和定锚指向。

坚持节水优先,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发布了《安徽省节约用水条例》,以国家节水行动为引领,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相继出台了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节水型载体创建、计划用水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评价标准,基本形成了节水管理制度体系。新组建节水调水处,承担节约用水管理职能,市、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将节约用水工作的职能纳入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科室,基本建立节约用水管理体系。省水利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节水行动安徽省实施方案》,建立节约用水工作协调机制,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协同推进水资源总量强度“双控”、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市节水降损、重点地区节水开源等重点行动,创建了一大批节水型载体,节水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不断提高,粗放用水方式得到了有效遏制。

坚持空间均衡,构建“四横二纵”骨干网。以淮河干流、长江干流、新安江干流、淠河总干渠-滁河干渠-滁河为“四横”,以引江济淮、驷马山引江为“两纵”,作为全省骨干水资源调配通道,按照空间均衡、丰枯互济的思路,以淠史杭等大型引、调、供水工程为主要依托,湖库闸坝为主要调蓄结点,通过区域水系连通,织密水系网络、补齐配置短板、提升供水能力,打造安全高效、调配有序供水体系。形成“四横两纵多点润江淮”的全省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南北相通、东西互济。优化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配置布局,编织长藤结瓜式江淮分水岭水网。优化淮河以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布局,形成多源配置,有效破解淮河以北地区长期缺水困局。实施皖北地区地下水水源置换,让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的长江水、淮河水,基本不喝地下水。加快水资源调控工程建设,提高重点区域和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为什么洪水淹安徽

坚持系统治理,打造人水和谐新格局。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加强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彰显河湖人文历史,提升河岸景观品位,还河湖以宁静、和谐、美丽,建设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江河安澜的美好家园。在推进全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进一步调整完善治理思路,牢固树立系统观念,注重防洪、排涝、供水、灌溉、生态等多目标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在农村,推进水美乡村建设,以县域为单元开展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美乡村,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坚持两手发力,激发水利发展新动能。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治水工作的同时,不断健全市场机制,拓宽工作领域,推进水价改革,开展水权试点,强化水利建设市场诚信体系建设,鼓励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治水管水,助力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坚持两手发力,既要依靠政府的法规、政策、制度、税收等手段,把政府该管的事情管好、管严、管到位,又要利用市场的价格、竞争等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增强水利发展生机活力。拓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资金筹措渠道,即充分用好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政策,加强项目谋划,及时精准对接;推进水利基础设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展,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建构水利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与新增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

2016年11月,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描绘了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宏伟蓝图。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安徽省水利厅在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指引下,切实把水利发展的着力点转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上来,谋深谋细谋实水利“五大发展行动”,不断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把创新发展行动落到实处:下好水利创新“先手棋”,丰富发展“水利安徽”战略的新内涵,努力在工作思路上更加符合科学发展,在工作举措上更加适应时代要求,在工作成效上更加回应社会关切。着力把协调发展行动落到实处:坚持科学规划、系统治理、治兴并举,统筹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优化水资源配置,补齐水利薄弱环节短板。着力把绿色发展行动落到实处:坚持节水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建设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的美好家园。着力把开放发展行动落到实处:树立水利大开放意识,坚持“两手发力”,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的新格局。着力把共享发展行动落到实处: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就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作出决议,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全省各级水利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部署要求,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忠诚尽职、奋勇争先,聚焦重点发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集中发力,坚决落实党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对水利工作的所想所盼。在推动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上持续发力,运用好顶格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创新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突出规划引领作用,争取具备条件项目尽早开工,重点水利投资保持稳中有升。

2022年,面对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将其作为落实“稳投资”的重点领域,持续创新举措、大力实干,促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质增速,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有效发挥水利工程投资拉动经济的促进作用。

新思路催生新转变。一连串清晰可见的时间脉络,一项项里程碑式的发展成就,就是安徽践行治水新思路的生动实践。有科学思想指引,有宏伟蓝图引领,新时代的治水征程,安徽水利人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

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水利支撑

水利兴,则仓廪实、农业稳、民安居。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水利厅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全面开启新阶段安徽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水利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积极的贡献。

在十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项项水利工程有序推进、一座座水库星罗棋布、一条条渠道纵横交错、一道道河床焕发新姿、一股股清泉流进千家万户……走在江淮大地,处处能感受到水利事业加快发展的强劲脉动。

——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防洪减灾体系不断完善

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经过多年建设,基本形成由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分洪河道和控制性枢纽等组成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全省已建成各类水库5493座,总库容200.4亿m3,国家级行蓄洪区21处。淮河流域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初步形成由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分洪河道和控制性枢纽等组成的防洪减灾体系,淮北大堤保护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长江流域逐步建成以堤防为基础、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等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长江干流重要防洪保护区可防御1954年型洪水,其它堤防可防御1998年型洪水;新安江流域实施了综合治理,初步形成了由上游兴建水库、中下游堤防(堤岸)组成的防洪减灾体系,新安江干流黄山市城区段基本达到100年一遇。

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取得重要进展。相继实施了水阳江近期防洪治理、水阳江当涂段治理、滁河防洪近期治理工程、青弋江分洪道工程、青弋江治理、秋浦河治理、新汴河治理、淠河治理、史河治理、池河治理、皖河治理等主要支流治理工程。2016年灾后又启动了裕溪河、水阳江中游防洪治理、滁河新增治理、皖河后续治理、杭埠河治理、大沙河治理等7条主要支流治理工程。2009年以来,我省持续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已安排治理中小河流治理800多个项目,治理后的重点河段经受了2016年、2020年等多次大洪水考验,为全省洪涝灾害防御发挥了重要作用。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防洪弱项加快建设。自1998年起,大规模实施列入国家规划的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大型水库8座,中型水库99座。2016年以来,完成1627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组织全省43个县开展山洪灾害防治,近十年(2011-2020)因山洪灾害年均死亡人数较2000-2010年大幅降低约八成。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外资项目、西淝河等沿淮洼地治理应急工程、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工程等项目先后实施,长江流域建设重点易涝区排涝泵站85座,区域排涝能力逐步提升。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十年来我省水文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持续加强。监测站点大量增加,建成各类水文监测站点12047处;雨量、水位全部实现自动测报,流量等自动监测逐步推广应用,水文应急监测体系基本建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基本建成省内涉水信息统一接收、同步报送各级水旱灾害防御部门的信息服务系统,基本覆盖大江大河和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山洪沟、大中型水库、重点小型水库的洪水预警预报系统。

——与治水节水同向发力,水资源配置格局更加完善

以骨干引调水工程为依托,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构建以长江、淮河、新安江、淠河总干渠-滁河干渠为横,以引江济淮、驷马山引江工程为纵的“四横二纵”全省水资源配置骨干网,实现南北相通、东西互济。建设淮河以北地区、江淮分水岭地区、水阳江青弋江漳河地区等区域网。持续推进灌区和城乡供水分支网建设。完成引江济淮、驷马山滁河四级站干渠一期工程,加快推进引江济淮二期、南水北调东线二期、临淮岗枢纽综合利用等工程;完成港口湾水库灌区工程建设,实施怀洪新河灌区工程,加快推进江巷灌区、下浒山水库灌区工程;实施淠史杭等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江淮分水岭地区、淮河以北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建设;实施让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为重点的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完善皖南山丘区和皖西革命老区的供水水源布局,全面提升水资源保障水平。

——与乡村振兴战略一体推进,水利基础作用更加凸显

打赢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战,解决233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已开工建设43处工程。大力推进淮河以南地区农村供水规模化发展,建立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实施淠史杭、驷马山等7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推进119个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质量完成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工作任务,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12,夯实乡村振兴水利基础,有力保障粮食安全。实施110个农村水电增效扩容项目,完成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创建7座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创建,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与绿水青山同呼吸共命运,水生态保护持续推进

随着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折射出安徽水利发展由单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逐步转移到满足更广泛的生活需求。十年间,积极开展了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淮南市、全椒县、利辛县6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马鞍山市、池州市、蒙城县、颍上县、宁国市、淮北市、六安市、滁州市南樵区、绩溪县、枞阳县10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和28个水环境优美乡村试点建设。各试点城市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圆满完成各项试点建设任务,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了生态文明水平,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与大国重器同步谋划,水利发展布局日益优化

立足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现代化的要求,以自然河湖水系为基本脉络,以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以控制性调蓄工程为节点,着力构建“系统集成、多元融合、循环通畅、安全绿色、创新智能、调控自如”的“安徽水网”。“十四五”时期实施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和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为重点的“安徽水网”工程,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洪保安网、更加健全的供水保障网,着力加强河湖生态保护,着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着力强化涉水事务管理。

淮河流域,继续实施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居民迁建、洼地治理,推进淮北大堤除险加固、淮河中游综合治理、颍河治理等工程建设。长江流域,实施长江干流安徽段整治、华阳河蓄滞洪区建设,推进干流堤防防洪能力提升、洲滩圩垸分类治理工程建设;推进巢湖流域防洪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排洪通道,增设大型对江排洪泵站,开辟流域蓄洪区。新安江流域实施综合治理。持续推进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重点涝区排涝能力提升、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等薄弱环节建设。加快合肥、芜湖等城市防洪体系建设。

2013年以来,全省水利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593亿元,其中2021年完成469亿元,比2012年多124%,2022年前9个月,完成投资465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安徽水利事业盛况空前:无论是投入之巨、建设之快,还是成效之大,都前所未有。现如今,防洪、供水等工程体系逐步形成,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涉水事务管理能力明显提升,水利改革不断深化,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有效应对严重的水旱灾害,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保障。

为什么洪水淹安徽

光阴似金,当此之时,唯有以实干见实绩,才能不负人民砺初心,不负时代写华章。长期奋斗、特别是十年的阔步前进和改革经验,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站在新时代水利发展新起点,安徽水利系统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刻牢记“国之大者”,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以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安徽现代水网建设,大力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扎实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持续巩固农村水利基础,有效强化水生态治理修复,以智慧和汗水筑就安徽水利事业的新辉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资料整编:朱晓二 王宝树 濮维祥 吴帮杰 刘佳星

王凤云 陈昌质 江海洋 曹文超

通讯改编:王春夏

统 稿:省水利厅办公室

主办:安徽省水利厅

承办:安徽省水利厅新闻宣传中心

协办:安徽新媒体集团

相关文章

fake

fake

一表达意思不同 1feign假装装作捏造想象佯作2fake伪造的,冒充的动作或感情虚假的,做作的假货,赝品骗子,冒充者假动作做假动作不懂装懂,不会装会盘卷二词性不同 1。 counterfeit 主要...

火龙果是仙人掌的果实(火龙果是仙人掌的果实吗图片)

火龙果是仙人掌的果实(火龙果是仙人掌的果实吗图片)

1 火龙果是仙人掌的果实吗 火龙果不是仙人掌的果实火龙果是长在火龙果树上的果实,而火龙果树和仙人掌是同一个科,都是仙人掌目,仙人掌科的植物,因此外形有写相似,但是火龙果是柱状仙人掌亚科,三角柱属或...

歙县有啥好玩的

歙县有啥好玩的

歙县好玩的景点有惠州古城唐越牌坊集团嘉宝花园3号郁亮熊村等1惠州古城 首先来介绍一下徽州古城徽州古城位于歙县练江北岸始建于秦朝,唐朝以后成为古徽州府所在地汤显祖的一句“一辈子没梦到过徽州”让很;安徽歙...

安庆凶杀7死13 安庆凶杀案视频

安庆凶杀7死13 安庆凶杀案视频

  近年来,手工创作越来越流行,而DIY的创意更是让一众网友追捧,然而有的人是巧手生花,有的人手下的作品却简直是“惨不忍睹”。下面大家就跟着小艾妹一起看看,“大神”和手残党的区别吧。理想中↓↓↓实际上...

中国34个省份地图高清版 中国34省份地图高清版有省会和简称

中国34个省份地图高清版 中国34省份地图高清版有省会和简称

1、中国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中国的行政区划情况如下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合计34个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293个地级市;吉...

安徽今日天气预报(安徽今日天气预报直播)

安徽今日天气预报(安徽今日天气预报直播)

天气的预警信号有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4种颜色,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天气警报级别是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设定,以特定标识表示的预警等级预警信号分为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气象局发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