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安徽需要核酸检测吗

admin3小时前吃喝玩乐1

  原标题:崆峒养生术开创了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和养生理念的历史先河

甘肃崆峒仙境

   摘 要:早在三皇五帝时代,在崆峒这片土地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养生思想和养生理论,才引来一代又一代皇帝上山问道。从轩辕黄帝三次亲临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崆峒特色的“中华养生”之源。以崆峒养生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养生术,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母体中经过长期的实践而孕育总结出来的,具有朴素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养生思想和养生理念。换句话说,也就是崆峒养生术开创了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和养生理念的历史先河。

去安徽需要核酸检测吗

  关键词:崆峒养生术 开创传统养生历史先河

  崆峒山是六盘山的支脉,由于差异性的风化、崩塌等外力的作用,不仅形成了孤山峰岭,峰丛广布,怪石突兀,气势雄伟的奇特丹霞地貌。而且崆峒山还是中国传统养生术的发源地。以崆峒养生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养生术,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母体中经过长期的实践而孕育总结出来的,具有朴素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养生思想和养生理念。这种由起初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必静必清,无摇汝精”为精髓,同时注重食、乐、术有机结合的养生,发展到以“重人贵生”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心身统一”的生命观、“形神共养、性命双修”的养生观和“动静相宜”的运动观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养生思想和养生理念。这种养生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有不同程度的传承和遗弃,主要表现为:以形神兼顾、顺应自然、平和适中、顺时调神、以物养性、预防为主、以情制情、清静养神为代表的传统养生心理思想至今仍经久不衰;而强调修养道德、精神陶冶、突出养神为主的传统养生心理的思想精髓在发展中已经不同程度的被遗失。因此,加快整理挖掘崆峒养生术步伐,对于实现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和养生理念的现代回归与价值转换,具有十分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崆峒养生的优势条件

  古时崆峒地区,今之平凉市,西控陇干,东扼秦川,屏藩中原,连接边塞,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历来为朝廷倚重之锁钥,商贾云集之埠市,文化交流之纽带。和其它地方相比,这里具有明显的养生优势。

  一是神奇的地理优势。北纬37°被史学家、地理学家奉为“神奇的纬度”,在地球上,大约90%的古文明发源地,70%的古建筑遗迹,以及绝大部分特异神奇的自然现象都集中发生在这一区域。崆峒山今天所在的平凉市地处东经105°20′-107°57′,北纬34°54′-35°45′之间,接近神奇纬度37°。这里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大部分地域处在海拔1500米左右。有关研究表明,海拔1500米的高度最有利于人体的健康,是最适宜人类生活、工作的地方。

  二是独特的资源优势。怡人的气候,为崆峒养生提供了舒适的活动场所。这里冬无严寒,-10℃以下气温每年不超过半月;夏无酷暑,30℃以上气温每年不超过半月,年均气温7.4-10.1℃,年降水量420-600毫米之间,平均日照总时数2144-2380小时,无霜期156-188天,有200多万亩的森林资源,生物资源丰富,是避暑养生的天然氧吧。大气、土壤、水体污染指数小,大部分地域处在海拔1500米左右,这里密集着“空中维生素”--负氧离子,这里景区负氧离子含量均在2700个/立方厘米以上,它能促进新陈代谢、强健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久居此处有利于大脑的健康和机体的长寿。这就是这里老人长寿的秘诀,人均寿命达75.6岁,高于全国人均2岁,百岁老人近百人。良好的水质,为崆峒养生提供了水资源保障。崆峒一带水源中微量元素含量丰富,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强免疫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延缓衰老,对人体十分有益。实地检验结果表明,甘甜清凉的崆峒山生水pH为7.82,稍偏碱性,适合饮用。剧毒元素镉、汞、铅、砷和剧毒物质总氰化物,以及其他成分和元素氨氮、硫化物、溶解铁、硒、六价铬均超出了仪器能够检测的最低含量,其含量远远低于国家一类水的标准值,有毒物质亚硝酸盐0.010毫克/升,比国家一类水的标准值低6倍。CODCr0.80毫克/升,低于国家一类水的标准值18.75倍。溶解氧7.3毫克/升,接近国家一类水的标准值7.5毫克/升,总磷0.014毫克/升,比国家一类水的标准值0.01毫克/升稍高一些。总氮1.16毫克/升,高于国家一类水的标准值7.7倍。崆峒山植物多样性高,涵养水源作用明显,降低了水源污染,提高了水质。丰富的微量元素,为崆峒养生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土壤是生物赖以生存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土壤与水中的微量、宏量元素是生物体内某些酶、激素、核酸的组成部分,参与生命的代谢过程,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健康、衰老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对长寿地区或长寿老人聚居地区的微量元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长寿老人头发及长寿地区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具有相似的特点,即:百岁老人头发及其居住的自然环境中通常存在着一个与一般地区不同的“优越的微量元素谱”。研究发现,在崆峒的土壤中富含锰、锌、铜、镍、铬、镉等10种微量元素,锰、锌含量比一般地区稍高。而高锰锌、低铜镉的土壤分布,与心血管发病率成负相关,与长寿老人密度成正相关。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是通过食物和饮水进入人体的。锰是生命之源,锌是生命之花,在高锰锌、低铜镉的土壤中生长的食物和涌出的山泉河水,能使人健康长寿,聪明敏捷,还有硒、镍等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就有较高的抗衰老功能。由此可见,崆峒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及含量,使得这一方水土更加适合养生。这里盛产小麦、玉米、洋芋、谷类,有“陇东粮仓”之美誉,党参、黄芪、甘草、冬花等320多种中药材和山药、百合、蕨菜、甲鱼等特色农产品闻名遐迩。

  三是丰富的文化优势。崆峒地区是先民们在黄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西王母文化的发祥地,伏羲文化的发祥地,道文化的起源地,中医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养生文化的起源地,针灸文化的起源地,崆峒武术的发源地,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龙文化的传播地,华夏文明的曙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踪迹。这些文化既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源头文化,又是人类最早的养生文化,都饱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古人遗留下的宝贵的养生文化,是打造中华崆峒养生地最宝贵、最独特的文化条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的源头文化吸引了众多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亲诣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修身治国之道;人文开元第一祖伏羲氏诞生于古成纪;有长寿蟠桃的王母娘娘出生于回中,周穆王“八骏日行三万里”与之相会;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登崆峒而揽胜,寻道理而治国;秦王李世民泾州大捷,展雄才而凯旋;李白、杜甫情系崆峒,佳作传世;成吉思汗驻跸陇山,建有寝宫;明代韩王就藩平凉,传十一世;名道张三丰访道修炼,历时五年。近代以来,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冯玉祥、张学良、于右任等爱国人士纷至沓来,留下了历史的印迹,特别是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平凉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二、黄帝问道广成子充分佐证了崆峒养生的源头地位

  早在三皇五帝时代,在崆峒这片土地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养生思想和养生理论,才引来一代又一代皇帝上山问道。从轩辕黄帝三次亲临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崆峒特色的“中华养生”之源。首先是广成子提出的“一”和“和”生成了“中”的概念。国人的“中”是怎么来的?中医为什么也有“中”字?五行中金木水火土,为什么“土”居中央?在国人的思维概念里,“中”既是方位词也是一种能力和状态的动词。“中庸”之道是什么呢?指不左不右,不上不下的均衡能力。“中”,这是一种境界是一个人要达到的能力。“中和”就是指运化和协调能看这个能否让万物运化和协调都达到很高的层次和那个立体中。讲到人体,就是居于中央的脾胃要中和各种物质而显出能力。对于治理国家就是中央政府要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达到一致努力方向。这种能和谐万事万物的土性就是“和”。和到什么状态,和到“中”,中以“一”统一整个身体,以统一和谐各民族达到统一。

去安徽需要核酸检测吗

  其次是广成子的道家思想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是治身,另一个是治国。治身,重要的是形与心、肉体和精神。广成子讲:“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智为败。”这说明形是人的肉体,是精神所存的载体。广成子讲:“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这就说明一个人要完美必须是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这和老子讲“专气致柔”、庄子讲“形全精复”一样,强调人的生命是形与神的完美统一。重视生命内在的心境,就能“得其精”“守其神”也就“形将自正”。这是内外关系,“慎汝内,闭汝外,多智为败。”这是广成子强调精神对形的重要作用,肉体是精神的载体,肉体长存是生命长生,多耗费心力会致身体损失。广成子和老子、庄子一样,在论述“治身”的同时讲“治国”,用一语双关和比喻的形象语言,在辩证的拿养生说治国的原理。广成子说“多智为败”,是说一个人和一个国家一样,休养民生,惠于民生,养生就是养育民生,也是养好一个人的身体,身体长寿和国家泰安长久是一致的。这里广成子是相对于“道”而言,说你不用“至道”,而用“智”就“多智致败”,反而成功不了。这和老子在《道德经》“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说,只有放弃用动脑子用心机技巧治人治国,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圣神位子上,用“大道”对待老百姓,才惠民利民,这是百倍的好事。老子《道德经》“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说的是老百姓的艰难是治理时多用心机方法。老子还有“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智慧出,有大伪。”“大智不割。”老子和广成子一样,是对管理国家管理人所用的不是“至道”的人为智能技巧方法持反对态度,用智而不用“道”,还有许多欺骗虚假在愚弄人,这哪里是为民谋幸福呢。

  再次是崆峒养生术是中国养生术的源头。黄帝时代是一个开放性和学习型社会,各种思潮随原始公社的变革刺激了社会思考,各种道有不同声音,黄帝周围团结一批政治家、哲学家、道家、医生、文字专家、织造专家、渔业家、农牧师、农技师、诗人、巫师、造车和许多工程师、冶金师还有宗教头人、气象师、军事家、谋略家、商业家、卜算师、星象学家等等。那时人们的思维并不比今天人们低智商,抽象思维已经很发达。茹毛饮血并不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作为医师和社会学家的广成子毅然走出豪门,迷上崆峒山石室,一心研究修身养性的学问,他不仅仅是躲避战乱,也不是逃避现实而隐居,他是选择了这个宜居的优美环境,这里山水自然比对面的太统山美多了,山上的松树比北塬的多,玄鹤也比王母宫山上的多,他“出家”的不经意行为变为后人所仿效。认为出家上山才能修炼,从形式上继承了这一做法。又从安静环境中不想山下的烦事,当然也不干事,除了要吃要做饭的烧柴烧水,拾柴寻果子吃野鸟外,大多时间是闲坐。闲坐也成了修行的一种方式。中国人最喜欢东施效颦和学步,学习形式套路,从外在外观摆出阵势。这些,哲学家并没有放过,如墨子研究后说:“法、术、势”。这里有文章可作,形式主义成了养生的外观。那么内涵就是崆峒道。于是广成子才潜心专思,把自己思想与当时流行的各种道区别开来,称为“至道”。至道才是修身形式的核心。在广成子看来:这个神对形是起决定作用的。黄帝作为大中华的天子,他一发号召,这圣旨就会广泛传达和执行。后世帝王也纷纷效法,谁也想长寿不老。秦皇汉武崇道炼丹,为了长生这目标,亲自跑崆峒山。这个黄帝东到青岛、泰山,西到空桐、鸡头山(六盘山),南到长江流域的长沙、益阳,北到河北的怀柔,他四处跑。以后皇帝也四处跑,都为了自己能万万岁,多多统治老百姓。使得养生这一个治病保身体的做法浩然成风。广成子的修身成了道教徒的基本课,包括静坐养神。广成子开修行上山的先河,养生又成为道教的基本目标。不像佛教徒求的是善有善果,盼来生幸福。道教徒聪明多了,现在就保住命,保健好肉体,多活几年才幸福。道家这一养生也符合老百姓的愿望,养生就成了全民的体育保健活动,尤其身体有病,体质弱和老年人,搞食补、搞水疗、搞气健、搞按摩、打太极拳、减少烦恼、挑选气候环境等等成了太平年间普遍的心理和行动。当然,最先提倡动议的是广成子,广成子的第一个徒弟是黄帝,黄帝学了,等于全国有范例了,后代的炎黄子孙也就把这传统继承了下来。

  三、崆峒养生术丰富完善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和养生理念

  作为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思想基础的佛、儒、道三教在崆峒山和谐相处,经过长期提炼磨合,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由起初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必静必清,无摇汝精”为精髓,同时注重食、乐、术有机结合的养生,最终发展形成以“重人贵生”为思想、“天人合一”为整体观、“心身统一”为生命观、“形神共养、性命双修”为养生观和“动静相宜”为运动观的崆峒养生术,不仅丰富完善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成为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和养生理念的核心内容。

  关于以食养身。饮食作为养生之道的基础,是保证生命的基础。“养生之道,莫先于食”,可见饮食在整个养生过程中的重要性,崆峒山的养生要旨之一就是利用草木金丹修炼形体,但这之中并不是盲目的随便乱用,而是讲究因人制宜进行辩证的养生,崆峒食疗养生的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五脏的属性和食物的属性进行进补。我国的中医经典著作《灵枢经》记载:酸先走肝;苦先走心;辛先走肺;甘先走脾;咸先走肾。”由此可见,人的五脏都有相对应的属性,因此要根据食材本身不同的属性调理五脏,当然这种调理液应该把握好度,否者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例如酸多则伤脾。另外每天的食量也要把握适度。孙思邈言:“夜饱则损一日之寿”,同时也有过午不食的古语,由此表明在晚上最好不吃东西,可以帮助养生。 另一方面是草木能够补救亏缺。《抱朴子》有言:服药是为长生之基。例如灵芝是最常提到的一种极其神奇的保健食材,目前的临床证明灵芝具有对抗心肌缺血、保护肝脏、减低血糖、抗氧化作用等,证明各种药材确实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草药能够帮助延年益寿,即南阳的郦县一条溪水的上游有许多野生的菊花落入到溪水中,常饮此溪水的人能够令人无不老寿。这和现在的科学研究表明菊花清心补肾、润喉生津、调整血脂的功效相吻合。由此可见,中草药在养生延年益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崆峒养生文化的重要一环。

  关于以乐养身。崆峒道教著作《道德经》言“大音希声”“五音令人耳聋”,是一种追求自然,注重心灵的感觉,具有都是崇尚自然、注重心灵修养、重节律的观点。另一道教著作《庄子集释》中有云: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强调了音乐重节律的观点。道教的殷殷具有渲染氛围烘托气氛的作用,因而让人感觉能够形成天人沟通的境界,以音乐为中介,通过庄严的去电和五音柳绿的恬静达到同人体在、本身的五脏六腑进行协调,从而协调脏腑,修身养性,达到长生的效果。现在的科学研究也表明庄严与恬静能使音乐中的五音六律与人体的五脏六腑能够产生共振,从而达到调节气血通畅,进一步改善脏腑的功能。同时由于共振的作用,人自身的细胞也发生震动,从而振奋精神。神经学学家的研究表明,借助音乐能够调节人的情绪,能够降低压力。

  关于以术养身。崆峒武术是崆峒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秉承了崆峒教文化中的性命兼修和动静协调的最高指导思想。主要运动养生方法有吐纳行气、按摩等。服气是通过以气息吐纳的炼养方法。《抱朴子内篇》中记载:“夫吐故纳新者,因气以长气,而气大衰者则难长也。”服气主要是通过意念的引导,运化内气,增进脏腑的功能。按摩因为操作简单,随处可用成为了较为常用的保养方法。《云笈七笺》通过对生活细节的阐述,说明按摩具有明目、除风寒、令发乌等效果。

  关于“重人贵生”的思想。重人贵生,这是道家、道教学说中最重要的思想。“生”指生命,它来源于自然,并与自然构成有机整体,是“精气之所集也”。老子强调“摄生”“贵生”“自爱”和“长生久视”。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吕氏春秋》指出“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等,都始终贯穿着“重人贵生”的思想传统。在古人看来,人的生命起源于宇宙的大生命,为宇宙进化过程中最高级产物,在宇宙的总系统中,人处在进化的端点,所以,对待生命就要“贵生”,应察天地变化之机,辨万物生长之利,以促进生命的发展,使其尽天命,颐养天年。正是崆峒传统的“重人贵生”的思想观念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总体理性环境,给中国传统养生的文化生存繁衍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气候,使传统养生始终以“重人贵生”为基点,并且孕育出各种养生功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中国独特的养生学。中国传统养生始终以人为核心,努力探究人体生命的本质,人体生命内在的有机联系,人体与外界宇宙的和谐关系,人体存在的奥秘,从而运用这些规律,强化自身意识对生命的控制,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关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天人合一”是崆峒养生思想的基本观点之一,它是人们在一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总的认识或看法。人处在天地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要适应自然,并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因此要遵循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这种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被传统养生学称为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崆峒传统养生思想的天人观认为,人是受天地之间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中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变化;同时人体的内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环境系统又是统一的。所以,古代养生家将人体养生活动置于一个大的系统环境中去考虑和认识,并按照自然的法则和规律来养护生命,从而构成养生思想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所以,《内经》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因此,各种养生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并要主动把握阴阳,利用自然变化的规律来进行养生实践活动。传统养生从“天人合一”整体养生观出发,形成了天人大小宇宙的理论。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天地是一个大宇宙,大宇宙与小宇宙是息息相关的统一整体,人体与宇宙自然是同构的,人的身体构造与宇宙的构造相应,共同组成天人结构的体系,这就是崆峒养生所特有的天人观。古代养生家根据天人大小宇宙的理论,从观察宏观的外在的宇宙入手,来指导探索人体内在微观宇宙。在练功的实践中,以人身小天地来体察、探索世界之究竟,体验天人合一,个体溶入到自然的心理境界,以追求人与自然之和谐,达到浑然一体。崆峒养生思想的天人观不只是“顺天”“顺乎自然”,而是更注重自我生命,“我命在我不在天”,主张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生命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发挥人大主观能动性,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类的健康长寿,把握自身生命自由的途径,这成为中国传统养生的一个鲜明的思想特征。

  关于“心身统一”的生命观。“心”与“身”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崆峒养生观认为,心和身都应该全面健康,正如《管子》所说“心全于中,形全于外”,这是人体生命的最佳状态。所谓“形全”就是在心的主导作用下,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通过经络把整体联系起来,使“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心”指的是“神”或“神明”本身,所谓神明即主宰人的一切精神心理活动,实际是指人的大脑功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古人认为,神又可分为“元神”和“识神”,“心全”的内涵就是如何使“元神”和“识神”之间充分协调,发挥其最高效益,从而达到益聪增智的目的。“心全”也包括从心理上修养自身,使精神和心理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在人体生命的大系统中,心(神)、身(形)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两大要素。形是神之宅,而神为形之主。形体是生命停留的房舍,神是生命是主宰。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所附,“心”与“身”,即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形的存灭,决定神的存灭,神只能依形而存,绝不能离形而生。另一方面,神的昌盛与否,也直接影响到形的盛衰存亡,所以,若欲健全形体必先养神,故“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对人体生命“心”与“身”统一的认识是崆峒古人对人体生命的整体观认识,它成为“形神共养,性命双修”的主要客观依据。

   关于“形神共养,性命双修”的修炼观。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养生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唐代以前,主张“形神共养”;而唐宋以后,提倡和坚持“性命双修”的炼养观。所谓“形神共养”,即不仅注重形体的养护,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形体康健,精神健旺,主张身体和精神都要均衡发展。“形神共养”的养生观是在形神统一观的指导下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人体的客观性和价值意义的肯定之上。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论述形神问题,多是从养生学角度而论的,先秦时庄子在养生上主张“养神而养形”,提出“形为神舍”,“神守形”,则“物将自壮”“形乃长生”的神形观。较之庄子,荀子更明确地提出“形具而神生”,主张在“礼”指导下的“治气养心之术”。汉代《黄帝内经》从养生医学角度出发,建立了唯物主义形神观。“人始生,先成精”,形体的本源是精的化生,各种生命组织器官构成的形体,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基础。神依赖于形,形又以神为生命的标志,“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保证。只有“形神共养”,形体和精神才能协调平衡,才能共同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益寿延年。“性命双修”的“性”,一般是指人的心性、神、意识,而“命”则是指人的生命、形体等,所谓“性命双修”是指,在养生的实践过程中,重视精神与形体的同步炼养。宋金时是内丹家王重阳曾指出:“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从性命之学出发,古代养生家还提出“修身以立命”,“存心以养性”,并发展起了修性与修命的方法。在养生的修炼中,性功与命功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本一而用则二”。通过内功的修炼,一方面使自我作为生命载体的身体质量得到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又使在自我的精神中感受到全新的内在的体验和发展,使人的生命日臻完善和完整,获得生命的内在自由和生机。因而“性命双修”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内练体系,成为养生得道的必由之路。

  关于“动静相宜”的运动观。动与静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在中国哲学、养生学思想史上,动与静是一对十分突出的矛盾范畴。明清之际的王夫子说“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说明动与静是不可分割的,但“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亦即在绝对的运动包含着相对的静止;在相对的静止中又包含着绝对的运动,并由此形成了动静的相对平衡,从而促进生命体的运动、发展、变化。生命体存在中“动与静”的变化,如阴精主静,是人体的营养根源;阳气主动,是人体的运动动力。形属阴之静,代表物质结构;气属阳之动,反映的是人体的生理功能,所以,人体的一切生理变化可用动静来概括。周述官在《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中说:“人身,阴阳也;阴阳,动静也。动静合一,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天年”。古代养生家就是动静统一的观点认识生命体,并指导养生实践的。“心神宜静,形体宜动”,是动静兼修的体现。养心调神,以静为主;形体养护,以动为主。动静相宜,才能“形与神俱”,达到养生的目的。《道德经?第十六章》提出:“致虚极,守静笃”,要求以“致虚”“守静”的功夫,来达到心境的空明宁静状态。“静则神藏,燥则神亡”,“欲延生者,心神适恬静而无躁扰”。即人能养神,“神守则身强”;反之,神不藏而躁动不安,则劳神而致病。心神宜静的“精”不是绝对静止,而是“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身之道也”。形体宜动,“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清,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说明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促进精气流通,使血气畅达,增强生命力。“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崆峒养生主张通过各种身体活动,如导引、习武等来到达“一身动则一身强”的目的。总之,心神极欲精,形体极欲动,只有动静有常,才能心身健康。在中国养生思想史上有主动和主静的不同养生学派,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等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他们从不同方面对古代养生做出过贡献。实质上,在中国传统养生中,无论是“主动”还是“主静”都不是绝对的,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适宜,这样才有利于健康。

  总之,作为开创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和养生理念历史先河,已有数千年历史的崆峒养生术,它是崆峒古人源于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关于人类生命的体质和自我养护、改善和发展的强身健体之术。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医学以及儒、道、佛等各家思想的影响,并经过千百年的养生实践,构成中国传统的养生学体系,由起初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必静必清,无摇汝精”为精髓,同时注重食、乐、术有机结合的养生,发展形成了古代养生“重人贵生”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心身统一”的生命观和“形神共养、性命双修”的养生观以及“动静相宜”的运动观。这些都是当代养生的理论基石和文化母体。当代养生只有积极汲取这些传统的养生思想和养生理念,才能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人类身心健康。

  作者简介

  朱克雄,男,汉族,1964年7月出生,甘肃静宁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华辞赋家联合会理事,兼中华辞赋报(网)副主编,甘肃省平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经济师。先后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农村会计辅导、经济计划管理、党委办公室文秘、地方史志编纂等实际和研究工作。先后在《学习与研究》《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农村财务会计》《发展》《甘肃工作》《调查与研究》《甘肃农业》《财会通讯》《财会研究》《农村经济与技术》《甘肃科技》《省情咨文》《甘肃经济日报》《甘肃区域经济》《人民网(理论栏目)》《党建网(理论栏目)》《晚晴》《今古大观》《新疆地方志》《湖南地方志》《安徽地方志》《河南史志》《黑龙江史志》《甘肃史志》《宁夏史志》《中华辞赋》、中华辞赋网、昆仑策网等国家、省、地(市)刊物上发表论文、调查报告、辞赋100余篇。其中《重视GDP 超越GDP》和《实施新一轮西部开发战略 实现跨越式发展 》发表在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学习与研究》杂志上,《实施新一轮西部开发战略 实现跨越式发展》还被评为市第四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编辑完成的《平凉年鉴(2003-2012年)》荣获甘肃省第十届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撰写的《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之管见》发表于国家和多省地方志期刊,同时获得平凉市第五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铸辉煌成就 创美好未来—建国60年平凉改革发展综述》发表在省委政策研究室主办的《调研与研究》杂志上,被评为市第三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平凉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被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刊入《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文选》第3卷,2001年获得平凉地区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平凉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初步设想》被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入《中国经济战略文选》,同时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四川分院评为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平凉距离小康有多远?》发表省政府研究室主办的《发展》杂志上,在“西部科技经济跨越式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平凉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特等奖;《奋力开创转型跨越科学发展新局面》入选大型文献《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宝库》一书,已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

【责编:梁纪委】

相关文章

安徽陆安县

安徽陆安县

1、陆安在山东省陆安,男,1966年1月出生,山东省青岛市人,1985年参加工作,从事历史教学和历史教学研究工作,2003年1月被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授予“青岛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现任青岛市教...

巢湖管理局领导名单 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局长

巢湖管理局领导名单 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局长

安徽省庐江县副县长,负责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旅游人口计划生育民族宗教体育地方志等方面工作。周军副局长党组成员,分管人事劳动仲裁办公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所吴俊山党组成员,...

安徽适合情侣去的旅游地方 安徽境内适合情侣三日游的地方

安徽适合情侣去的旅游地方 安徽境内适合情侣三日游的地方

1、巨石山安庆市,为国家AAAA景区此地乃牛郎和织女初次见面的结缘地,两人在此地一见倾心,因此造就了流传千古的美丽传说,可以说是青年情侣们宣誓爱情最好的见证地3孔雀东南飞 旅游 景区 孔雀东南飞的爱情...

六安新冠疫情始末(六安新冠疫情确诊病例)

六安新冠疫情始末(六安新冠疫情确诊病例)

六安第一波疫情是在2021年2月21日上午10点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安徽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综合指挥部办公室在省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六安第一波疫情是在2021年2月21日上午10点。202...

阜阳市那最繁华 阜阳市最繁华的地方

阜阳市那最繁华 阜阳市最繁华的地方

安徽发展的是很有前景的,发展的也很不错由于长三角核心区的存在,安徽,尤其是皖中南地区,能够比其他任何地区更快地接受到来自于长三角核心区的辐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皖中南地区比起苏北和浙南地区,在地理和地缘...

淮北师范大学官网缴费入口 淮北师范大学官网缴费入口在哪

淮北师范大学官网缴费入口 淮北师范大学官网缴费入口在哪

1、滨湖校区根据查询淮北师范大学官网显示,该校的专升本在滨湖校区就读,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沱河东路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简称淮北师大,是一所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2、答案来源根据淮北师范大学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